
我国“双节”已至,山山水水,一片欢乐。
10月9日,各部门集中公布国庆假期、中秋节最新“成绩单”。
交通运输部公布,10月1日至8日,社会跨地区人员流动总量24.33亿人次,日均3.04亿人次,比2024年同期增长6.3%。
文化和旅游部预计,八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8.88亿人次,比2024年国庆7天增加1.23亿人次。国内旅游总消费8090.6亿元,比2024年国庆7天增加10818.9万元。
国家影院公布2025年国庆节我国电影票房收入1835亿人民币,观众人数5007万人次。
“双节”更加绚丽,人文光芒四射,经济繁荣。 “黄金周加长版”,我们以竞技退出为笔,以美丽河山为画卷。这是怎样一个动感十足的金秋形象呢?
“移动中国”展现出活力和力量。
刚刚荣登世界第一高桥的贵州花江峡大桥,以“长宽第一”的称号成为网络热议话题,成为这个假期“路迷”们的新里程碑。仅长假首日,花江峡大桥收费口的车流量就达4429辆。
得益于道路和交通实体更加通达、列车速度更快以及交通系统更加完善,国庆假期和中秋节期间的交通量达到了最高点。
据东城市数据显示,节前夕y,高速公路、高速桥梁、高铁组成的“三高”线路将密集升级,结合红色、月光、秋色等主题景区和旅游产品,使半径约300公里内的出行更加频繁,体验更加丰富。国道假日客车自由通行等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市场消费。
这是9月28日日落时拍摄的贵州省花江峡大桥(航拍)。图片提供:新社记者 杨文斌
高铁呼啸而过,飞机飞驰,游轮扬帆,无人驾驶汽车如风……“破碎”人们的形象背后,是自信和强大的外表。
“人文中国”是有内涵、有情感的。
10月1日凌晨4点,天刚亮,北京天安门广场就已经挤满了人。一大早就有121,000人他们屏住呼吸,抬头望着旗杆的高度,等待五星红旗与太阳一起升起。
他们将前往湖南韶山、中共十九大召开地嘉兴市南湖,到北京婺源、江西象山赏秋景,到湖北省博物馆、沉阳故宫共度中秋之夜。对旅行的热情就像强大的引擎一样汇聚在一起,加速人文和经济的车轮。
充满中秋“气氛”的夜间旅游在这个假期尤其受到游客的欢迎,助推了“夜间经济”的蓬勃发展。携程数据显示,携程“夜游”搜索热度逐月增长超过200%。上海浦东美术馆、南京博物院等多地夜间人气增长五倍多年复一年。无锡山城拈花湾、重庆欢乐谷等景区的无人机烟花表演等夜间活动人气增速超过30%。
10月2日,游客在塘栖古镇广济桥欣赏运河夜景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报道 徐宇 供图
家国情怀、中国风情、充满文化气息的度假生活,不断证明文化是促进消费、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。
《中国团圆》更有爱心,更有力量。
月照故乡,光影交辉。国庆票房冠军的《志愿军:血色和平》将亲情、战友、家国的纽带融为一体,展现了英雄们保家卫国的决心,以及对家国同在的向往。
团圆之日,一场感动电影总能引起无限的共鸣。
《流浪人生》用黑色幽默来展开故事,讲述了一个家庭互相支持、克服一切困难的故事。 《震耳欲聋》聚焦于聋人组织预防欺诈的话题,一些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。 《三国演义星空第一部》将观众带回硝烟弥漫、英雄争霸的三国时代,充分发挥了动画的表现力。在这部题材多样、百花齐放的影片中,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对家人、对祖国的悲悯之情,以及浓浓的人情味。各地区、各行业最大限度发挥“电影+”消费潜力,推动电影产业链不断延伸。
《志愿军:血腥和平》拍摄地之一的江西省上饶市恒丰影视基地已设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,假期日均旅客量较去年增长50%以上。在辽宁省,露天电影放映与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,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夜生活。在内蒙古,“一票多用”互认互惠覆盖各大影院、观影影院、内蒙古足超联赛等,“带着电影去旅行”、“吃电影跟电影”的消费场景越来越普遍。
聚会是假期最美的主题。据去哪儿网数据显示,假期期间家庭出游占总出行量的40%以上。 23岁至30岁群体能源消耗最高,13岁至17岁群体消费增速最高。
让我们一起看圆月,享受富足时代的繁荣。福后会议上,大家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。
回想起节日里那些感动的时刻、幸福的笑容、感人的话语,我们真切地感到聚会是最欢乐、最幸福、团结是最有力的。
策划:陈芳
记者:徐壮、叶浩明、邢拓
由新华社在国内制作。